美發行業與其他行業一樣具有普遍性。
美發行業擁有著其他服務行業相同的性質,基本點都是具有普遍性的。特別是維修、攝影、美容、美甲、洗浴等與美發行業高度相似。從底層邏輯來說,都是提供服務然后獲取相應的的利潤。服務場地、服務對象、服務主體都是有形的,三者在一起,然后派生出無形的服務內容,員工、門店、顧客三者之間提供了、客流量、客單價、成本、技術、當然還有我們最關心的利潤。
服務行業的共性我可以簡單歸納為以下幾點(并不全面)。無實質、質量不明確、產銷不分離、時間不均衡
第一個——無實質
服務都具有無形性,并沒有實質的存在、從業那么多年,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們這一行就是好啊,都不要成本的,除了房租水電就是純利潤。”因為在大多數人的觀念里只有實實在在,看得到,摸得到的東西才存在成本。多數時候,并不認為虛無飄渺的服務具有高價值。服務本身是無形的,需要用有形要素組合起來,讓人捕捉到,讓他們簡單明了地了解服務的價值。例如我們以前把價值附加在產品、門店之上。還有現在大家都去用視頻來描述,來講故事,最后卻變現不了。事實上成為了另一種欺騙。
第二個——質量不明確
由于服務都是無形的,消費者在消費之前會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只有服務完畢才知道質量如何,為了減少不確定性,消費者會努力尋找能夠證明服務質量的證據或者標志。
前幾年我一直不看好快剪,如我所想,倒了一大批,不過讓我意外的是其中一個最貴的反而生存了下來,最低消費達到38元。這已經是很多同行的洗剪吹水平。我也調研過其模式,簡單地說,他的成功質量明確,崗前培訓這兩點絕對功不可沒。
第三點——不可分離性
服務人員與服務是統一的。服務人員與顧客之間的互動就很重要,顧客一旦產生了信任,就不會輕易再轉換門店。由于服務的不可分離性,并且服務提供者的時間是有限的,那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創造更大的收益呢?怎樣把最多的顧客綁定在發型師上或者綁定在一個門店上?
第四點——時間不平衡。
服務行業不同于制造業,他們只要有設備就能進行生產活動,而我們服務業需要生產者與消費者都在同樣的時間之內互動才會產生服務。因為現在工作時長分配,不平衡的狀況劇烈。服務行業高峰時排隊人特別多,而低峰時幾乎一個人都沒有。每一年、每一個月、每一天,只靠特定的時間來賺取大部分利潤。
美發行業又與其他行業不一樣具有特殊性。
光是認識行業的普遍性并不足以判定行業的好壞,只有認識到美發行業所獨有的特殊性,才能抓住美發行業的本質。美發這一行業區別于其他行業就是具有極高的專業度以及不可替代性。其他所有的服務性行業都輕易找到替品,或者直接不消費,但是美發不行,即使是推圓頭,沒有幾個人會忍受自己弄得滿身滿屋的頭發。在餐飲行業已經料理包橫行、值得警惕的是這幾年多段統一不花的染膏已經把普通色給干到自己在家就能染的地步。網上幾十塊錢的染膏買回去,染出來的普通色的效果竟然跟美發店染的一樣,甚至更好!你敢相信嗎?當然極色以及潮色在家里自己是永遠染不了的這又是其專定性與特殊性的體現。
即使是美發內部,不同發展階段其經營模式都是不一樣的甚至是相反的。
美發行業整體的盈利點分有主要盈利點與次要盈利點。
從事美發行業最主要的目的是賺錢,一個從業人員一個美發店主要利潤來源都是不同的。助理有的就靠洗兩個頭,有的就靠外賣提成,還有的就靠網上做兼職(狗頭)。同一家美發店、每個發型師的顧客分類也是不一樣的,有的男客多,有的女客多,有的燙染多,有的造型洗吹多。即使是同一條街上不同的美發店消費人群也是不一樣的。這時候就得分清自己的主要盈利點與次要盈利點。把重心落實在主要盈利點上。每一個項目的利潤都是不一樣的,所有人都愿意把利潤更高的項目作為主要盈利點,而每個發型師、每個門店都有特定的風格,不是想要去做就一定能做到,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主要盈利點往往比盲目追求更高的利潤點更實際。盈利點又不是一成不變的,主要盈利點與次要盈利點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以上,你以為是單單分析美發行業嗎?其實其中可以類比到任何一個行業,也可以類比到學習上面去。例如美發技術的學習。市場上那么多美發技術的流派,到底哪一種才是最適合你的咧?有人學了沙宣就驚為天人,有的學了就會覺得不實用。有的又獨愛托尼蓋,又有的喜歡日系手法。那么多流派,你接觸之后又能否總結出他的相同點與特異點。(技術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學習一門技術,哪一個才是最為根本的本質。所有的美發學院都教你提拉發片,剪基本型,但是你發片提得多好,基本型剪得多標準,沒有美感,你能剪美一個頭發嗎?(技術的主要本質與次要條件)系統地思考之后我們就能解決了兩個問題——是什么?為什么?
美發行業是什么?為什么我可以做美發?沙宣修剪技術是什么?為什么我要學沙宣的修剪技術?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即由淺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由于過去時間空間的關系,限制了眼界,只能片面地認識,但是現在網絡的發達,已經很容易突破限制,更全面地認識問題,千萬不要固步自封。
實踐
認識是一步步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同理,每做一件事,也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在最開始片面地認為只要學會了剪兩個頭發就能走上人生的巔峰,每天感性地看著各種發型,看著各種同行,不斷地積累著對行業的基礎認識,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隨著對行業的理解進化,突然有一天,你發現了其中的關竅,產生了一個概念,抓住了他最為本質的東西看山不再是山,看水不再是水。慢慢地自己總結出一點理論。理論從實踐中來,又指導實踐。從已知事物總結規律,再在未知事物上驗證。
依然拿學習修剪來比喻,我想現在多數人都是從托尼蓋入門,從最初的剪刀使用方法,到點線面、到十二個基本型,都是片面地積累著基礎認識,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叫你剪個直線修剪你不敢歪一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慢慢地發現,加點微層次又不是不可以,提拉沒那么準,加點偏移也不是不可以,發尾柔和一點也不是不好看,長度再短點更配臉型,發尾又不一定一定要直的,直接剪出弧度也有另一種風味。然后再把相關經驗用在了其他基本型上。
經驗又有兩種,一種直接經驗,一種間接經驗。直接經驗為在我,在主觀上親身參與總結的經驗,間接經驗為在他,在客觀條件下獲得別人傳授的經驗。但是從知識主體來說,間接經驗是離不開直接經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拿染色做個比方。所有人都知道、紅、藍、黃為三原色,紅+藍=紫?但是有幾個人能說得出幾份紅與幾份藍能夠調出純正的紫?即使你說出比例,等你親自去調,你會發現那個比例不一定能調出純正的紫?
在生活中,大量去接觸外在事物,感性地去積累,去思考,把感覺到的內容綜合、總結起來,加以整理、改造。在合乎實際,在積累足夠豐富,自然而然就有了理論的概念,看山不再是山,看水不再是水。通過判斷、推理,得出理論。將其中的理論去偽存真,去粗取細。理論起于實踐,又由實踐去驗證,去改造舊的理論體系,建立新的體系。
在使用新體系去看待事物的過程中,已知的事物會更加清晰,未知的事物也能步步分解,這時又回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事物又是不斷地前進的,過去正確的事,隨著時間的推移又會發生變化,能夠敏銳地捕捉到變化的信號,更而改進那是極好的,千萬不要固守過去已知的經驗,開歷史的倒車。最近我看到家鄉一個傳統的消逝,起源于福建布袋戲,加以本地化逢年過節的木偶戲,已經整個消失,而對岸卻在影視化的道路上得到了延續。
把幻想當真理,把將來有可能實現的理想放在現在勉強來做,脫離了現實,也是愚不可及的。而我就犯過這樣的錯誤。
實踐、辯證、再實踐、再辯證,由淺至深,由深至淺,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普遍。認清自己當前的位置,并找到前進方向,日拱一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