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國內實體經濟受到互聯網行業的影響,發展力度已經大不如從前了,人們的消費方式逐漸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電商發展的爐火純青,但卻有越來越多的實體店鋪關門倒閉,沒有顧客進店消費,就沒有收入,也就沒有了支撐下去的經濟來源。
大街上關閉的門店,各行各業的都有,但理發是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按理說,理發店未受到電商的沖擊,也不會受到電商的影響,可為何店老板卻表示,生意越來越難做了呢?難道除了電商,還有其他因素在限制著理發行業的發展?如今內行人揭開了業內一些奇葩現象,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不管電商行業發展得有多好,都很難讓理發行業受到沖擊,畢竟理發還是得要人來理發的,網絡上該如何理發?而且這對女性顧客來說還好,但對于男性顧客而言,可以說是剛需了,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到理發店進行修剪,不然形象就不好看了。
然而,在早些年,國內還沒有專門的理發店,一般都是在街頭或是住宅區旁邊,就能看到理發手藝人拿著一把椅子、一把剪刀和圍布做起的理發生意,看似比較簡陋,但他們的手藝可不容小覷,而且那個時候,簡單地理個發只需幾塊錢,如今卻要二三十塊。
后來隨著人們對理發的需求越來越高,理發店誕生了,而這些理發手藝人也被打上了“造型師”的標簽,甚至連理發店的招牌都變成了“XXX設計室”或是沙龍。除此之外,理發店的服務也越來越豐富,除了單純地修剪頭發,還出現了漂發、染發和燙發,有的理發店還推出了美容、皮膚管理和按摩等服務。
在店面的裝修上,也逐漸走上了高大上的路線,從店外到店內,一整個給顧客自己是富豪的感覺。當然了,享受每一項服務都是要收費的,而且價格還不低。
以前我們理個發,只需要幾塊錢,如今洗剪吹普遍都要二三十塊了,而且這個價位還只能享受普通理發師的“簡單”服務,若希望讓那些高級或特級理發師為自己理個更好看的頭發,一次消費在百元以上都是正常的。
如果你去的是一些稍微有知名度的理發店,別說高級設計師了,就算是實習理發師的服務價格都在千元以上。然而,很多人當初躋身到這一行業,就是看中了這其中高額的利潤,只要稍微學習一些理發的技巧,積累一些經驗,就能夠為居民理發。
據了解,截止到2021年年底,我國美容美發行業的市場規模已達84萬家、獲利3863億元。大家要知道,2020年爆發的疫情至今還沒結束,其他行業多少都受到了沖擊,而這一行業不但未受到影響,其市場規模反而還在擴大。
1. 成本在提高
正是因為理發店的暴利生意,才讓該行業的競爭壓力在不斷提高。一家新開的理發店想要從中脫穎而出,首先就得在店面外觀上吸引過路者的眼球,而這就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進行裝修和裝飾,再加上高端的理發設備和聘請相關的服務人員,這筆投資是非常巨大的,一開始就要投資十幾萬元。
此外,還需要再找個一個地理位置好、人流量大的路段開店,不然的話,沒有人就沒有消費者,那就更別提賺錢了。而地理位置好的店面租金卻并不低,一年下來光房租都要三四十萬,若還想要做成高端品牌,投資成本在七八十萬左右也不是不可能的。
而前期這樣高成本的投入,后期卻又不能在短時間內賺回來。因為說實話,現在很多理發店的價格設置都太高了,給消費者一種錢花得不值也沒必要花這么多錢來理發的感覺,所以進到店里消費的顧客,也逐年在減少。
2. 口碑逐漸走低
要說理發店的口碑逐漸走低的問題,那只能說是“自作自受”。不少理發店為了收攬顧客,便推出了辦卡服務,用一些讓消費者看起來很實惠,實際是坑騙的方式來誘導消費者充錢辦卡,還設置了門檻。很多消費者當時覺得很有用,等反應過來是交的智商稅的時候,錢早都充進去了。
甚至還有很多理發店,在顧客辦完卡之后直接帶著錢跑路了,消費者完全就找不到人。這也是讓理發在行業中口碑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總而言之,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也不難看出,從事理發行業的老板,其中有不少都被利益蒙蔽了雙眼,而做出一些黑心的行為,而且整個理發店的發展模式也有問題,這才導致該行業的生意越做越難。如果今后不能得到整改,那生意只會更難做,而這與電商本身是沒有太大關系的。